紅嘴黑鵯寶寶的觀察
研究動機
小學四年級下學期結束前,有一天晚上自然老師打電話到我家,問我和姊姊要不要養兩隻不小心落巢的紅嘴黑鵯寶寶,老師說這兩隻是民眾拾獲送給台北市野鳥學會的,如果我可以養,就讓我和姊姊帶回家觀察,並記錄牠的生活。因為有校園鳥類調查的經驗,我對鳥類很有興趣,就一口答應了。開始了為期兩個月的鳥類飼養生活。
文獻探討
1. 紅嘴黑鵯的基本資料
中 文 名:紅嘴黑鵯,雀形目,鵯科
學 名:hypsipetes madagascariensis 英名為Black Bulbul
型 態 特 徵:腳和嘴是紅色的,頭至頸部、背部、胸皆為黑色而有光澤,
飛羽及尾羽有灰色的細邊,腹部以下為灰黑色。
聲 音:常發出似「喵─喵─」或「小氣鬼、小氣鬼」的聲音。
生 活 型 態:常出現於中、低海拔之山坡地及林緣地帶。喜歡停棲於高大
的喬木或枯枝上。
2. 命名原由:
第一天這兩隻小東西來到新家時,不停的打量著這個陌生的新環境,
第一眼看到牠們時,就喜歡上牠們了。大毛是因為在台大體育館落巢而被
民眾拾獲送到鳥會,體型較大;而小毛是因為在世新大學落巢而被民眾拾
獲送到鳥會,體型較小,於是我們立刻按照體型大小為牠們取了名字叫做
大毛和小毛。
研究目的
1. 如何佈置飼養環境
2. 如何餵食紅嘴黑鵯
3. 如何訓練幼鳥飛行
4. 瞭解紅嘴黑鵯幼鳥對新環境
5. 瞭解紅嘴黑鵯幼鳥對外界刺激的反應
6. 瞭解紅嘴黑鵯幼鳥對環境適應情形如何
7. 我們如何幫紅嘴黑鵯洗澡
8. 瞭解紅嘴黑鵯放飛時的過程
研究方法
一開始在自然教室飼養觀察,並記錄牠的基本資料、如進食情形、叫聲和行為等,我也慢慢的訓練牠們飛行,而且觀察牠們每天的飛行發展。放暑假以後就帶回家每天觀察,這些過程我們都有完整紀錄及拍照直到羽翼豐滿並放生為止。
設備與器材
1. 飼養箱
2. 各種飼料:麵包蟲、鳥飼料、狗飼料、水果如:荔枝、葡萄、火龍果等
3. 鑷子、尺、微量天秤、鏡子、玩具
4. 電腦、錄音機、 數位相機
![]()
研究紀錄及結果
(1.) 佈置飼養環境
一開始我們是飼養在自然教室裡面,因為一開始的時候小鳥並不會飛,他們只有兩個星期大,所以養在飼養箱裡,用一根樹枝卡在裡面讓牠們可以站著,然後放撕成條狀的衛生紙,以免因為從樹枝上跳下來而受傷。
當牠們飛行技術還未成熟的時候,我們把自然教室的門窗都關好,讓牠們在自然教室裡自由飛翔,並訓練牠們在固定的地方棲息。我們用椅子及樹枝架設成他們可以停棲的幾個地點並把報紙鋪在底部,以便收集排泄物。有時候他們很喜歡停棲在窗台上,但是會撞到窗戶的玻璃,因為它們的飛行技術不是很高明,直到他們自己學會了轉彎的飛行技巧,撞到玻璃的情況才有改善。
為了方便飼養,後來暑假就把小鳥帶回家做全天的觀察,由於怕小鳥亂飛,所以就養在約兩坪大的浴室裡。我們在那裡佈置了放食物及水果的地方,並且在浴缸上面放置了一根長樹枝,讓牠們停棲,底部鋪報紙以便清洗,但因為他們比較常停棲在洗手台上的一塊玻璃上,所以我們也在那裡放水果及食物。我們打開有紗窗的窗戶,讓牠們可以直接觀察到外面的世界。
最後到了快要野放的時候,我們希望牠能適應自然環境,所以把牠們帶到後院,那兒的樹叢及草地常有昆蟲、蚯蚓出現,所以牠們可以自己覓食,鳥類則有白頭翁及紅嘴黑鵯出現,牠們可以和同類作伴。
(2.) 餵食方法
一開始寄養在自然教室時,是因為自然老師有養麵包蟲,所以就餵牠們吃麵包蟲,他們非常喜歡吃。餵食過量會使他來不及消化,大便裡會有完整的麵包蟲。需要有人餵牠,用鑷子夾麵包蟲和小塊的水果餵食,幼鳥和亞成鳥的時候,我會餵水果和麵包蟲,餵麵包蟲的時候要把麵包蟲捏死才可以餵他們吃,否則麵包蟲會從幼鳥的肛門爬出來,不但不能消化,還有致病的可能。有時在家裡沒有鑷子就用手餵食,大一點後就訓練牠自己進食。
有時候以各種食物試探,找出牠愛吃的食物後,把食物放在嘴前,訓練牠們自己從鑷子上面啄食,後來把食物放在飼養箱裡,讓牠們自己吃,也會因為忍不住飢餓而主動啄食。就這樣循序漸進訓練牠們自行進食。到最後,我們出遠門時,只要放水果,就不會因為太餓而死,我也發現牠不會一次就貪心的把食物吃完,也就不會撐死了。
成鳥非常喜歡吃狗飼料,非常討厭吃鳥飼料,因為鳥飼料裡含有許多其它食物裡沒有的營養,所以我就把飼料灑在水果上,牠們愛吃麵包蟲的幼蟲,也愛吃一些蚯蚓之類的東西。後來來到我家後,就餵自然老師給我的狗飼料、一些麵包蟲和灑上鳥飼料的水果,如果只有麵包蟲和水果牠就會先吃麵包蟲,如果三種都有的話就會先吃狗飼料,再吃麵包蟲,最後才吃水果。餵食的食物會因為擔心單一營養造成營養不良,而對生長有所影響,在請教鳥會專家後有所調整。
(3.)飛行
平常都是我和自然老師輪流養牠們,有時姊姊和我的朋友也會來幫忙,媽媽也常常來幫我,訓練飛行都是我和姊姊、我的朋友的工作,等他們會飛以後所有測量工作都是我們在做。
剛接手時,牠們只是兩個星期大的小鳥,牠們尾巴的羽毛(尾羽)剛長,還不太會飛,只好以強迫飛行及訓練飛行來教導牠們。
強迫飛行時,讓牠先抓住一根樹枝,我再上下擺動樹枝,使小鳥不得不移動位置。
當牠會做短距離飛行的時候,我就訓練牠做長距離飛行。在飼養箱裡面一直轉動樹枝並上下擺動,使牠張開翅膀,拍動來加強牠們翅膀的運動;還有用食物來引誘,訓練牠們自己飛過來啄食;還有用同伴來引誘牠飛行,只要把其中一隻放在另外一隻看得到的地方,這一隻就會主動飛過來作伴。
尾羽長到一半的時候就可以轉彎飛行了,牠們已經飛得不錯了,很難抓住牠們做飛行訓練,可是飛行技巧還不是很高明,有時候會撞到東西。
等尾羽完全成長後才可以完全隨意自由飛行,除非牠心甘情願的跳到你的手上,不然沒有人可以碰得了牠,所以牠變得越來越會飛了,不受任何拘束,當人捉住牠時,牠還會咬人呢!
(4.) 對生活環境的反應
我們發現牠們還小,生活在飼養箱裡面的時候常常想個一起縮在一個角落,後來長大了,養的時候都直接放在自然教室裡,牠們也變的比較活潑了,到處飛,到處跳,後來又換成我家的浴室,剛開始進去時只在我們放的飼養箱裡面,後來習慣了,就開始在浴室裡飛來飛去,有時候還會從窗戶看看外面的世界呢!
等到要放飛的時候,我們在飼養箱上放食物,沒多久牠就飛了,我們放了些水果怕牠不會找食物又飛回來,但是就沒有再看到牠的影子了。
我們發現,其實環境和幼鳥的學習、訓練是息息相關的,如果環境佈置得很適合飛行、停棲在樹枝上,很像野外,他就可以自己學到比較多東西,但是如果只放在一個小飼養箱中,他永遠也學不到飛行的技巧。
![]()
(5.) 對外界刺激的反應
我們對牠們很好奇,於是用鏡子和玩具貓來做反應的試驗,發現鳥只用一隻眼睛看東西,如果有東西放在面前會側著頭看,而且有時頭上的羽毛(冠羽)會豎立起來,樣子非常可愛,而牠們喜歡盯著鏡子裡的自己瞧,好像沒見過這種動物,牠根本不知道那就是他自己。
我們用玩具貓來做反應試驗,放玩具貓時,牠好像會以為是一隻真貓,而嚇得擠到飼養箱的另外一邊,不論試幾次都一樣,牠們好像天生就很怕陌生的動物。我想這可能是牠們的本能,所以牠們會害怕陌生動物,這樣才能保障牠們的安全。
(6.)洗澡
剛開始在幫牠們洗澡時發現牠非常怕水,只要向牠們噴水,就會驚怕的到處亂竄,我想這也有訓練飛行的效果。
後來每天固定洗一次澡,用噴水器噴牠的背部及腹部,每一次的洗澡都是一次追逐大賽,到最後我抓住牠來洗澡,洗澡的時候要先噴背部,再把牠的翅膀拉開還噴,最後才是噴腹部,因為噴腹部的時候牠會掙扎得很厲害,所以有時我會不噴腹部,讓這場洗澡戰變短一點,希望以後可以養到一隻不怕水的鳥。
(7.) 環境適應情形
在自然教室時,牠們會因為在室內找不到地方落腳,而撞到玻璃。教室裡櫃子很多,可能因此學會轉彎飛行,也會因為障礙物多而鍛鍊出不同的飛行技巧。並且會仔細觀察常在這裡出沒的師生。
因為家裡的環境和學校一樣有樹枝和窗台讓牠停棲,一樣有櫃子之類的讓牠休息,生活作息也和在自然教室一樣,所以沒有什麼適應不良的情形,只會好奇的張望窗戶外的綠色世界。
8月4日把小毛接到新店的山區─大台北華城,這裡最常見的鳥類就是白頭翁和紅嘴黑鵯,整個社區綠樹非常多,而且保留許多原生的植物,我們認為這裡是放生最適當的地點,於是我計劃在這裡讓牠回歸大自然。
牠們對我安排的陌生戶外環境很好奇,停在蓮霧樹上一動也不動,連叫聲都沒有,幾秒鐘後就回到飼養箱裡吃東西了。我們想牠們還不適應,所以就帶回來繼續飼養。
(8.) 放生過程
七月中旬大毛在寄放自然老師家裡時,一瞬間就從打開的窗戶飛走了,不曾再回來過,我想因為牠長得好、觀察力也不錯,所以應該可以適應外面的環境。8月16日星期五是一個很特別的日子,因為我們決定在這一天給小毛自由的環境:
a. 上午9點34分時我們就把小毛帶到後院,打開飼養箱時先餵食麵包蟲,只一下子就把麵包蟲解決了,吃完就飛到金露華搭成的籬笆叢裡。
b. 上午9點49分時,牠換到飼養箱另一側的樹叢裡,只用眼睛四處張望,身體一動也不動。
c. 上午10點7分時,又換到第三個棲息地,在之前的18分鐘裡牠聽到白頭翁的鳥叫,曾經探頭張望,但是身體不曾移動。
d. 上午10點19分時,才飛到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我們在飼養箱上放置了水果,但是牠像大毛一樣,不曾再回來吃過。
討論
1. 我們用樹枝和椅子架設牠可以停棲的地方,也用飼養箱和樹枝架成牠們臨時的家,底 部鋪報紙以觀察排泄物及方便清洗。
2. 用鑷子夾麵包蟲和小塊的水果餵牠進食,後來就訓練牠自己進食。曾經餵過水果、麵包蟲、鳥飼料、狗飼料等食物。幼鳥和亞成鳥,餵水果和麵包蟲,麵包蟲需捏死才可餵食,否則麵包蟲會從幼鳥的肛門爬出來,不但不能消化,還有致病的可能。成鳥最喜歡吃狗飼料,其次麵包蟲,最後才吃水果。
3. 以強迫飛行及訓練飛行來教導幼鳥。強迫飛行時,讓牠先抓住一根樹枝,再上下轉動樹枝,使小鳥不得不移動位置,直到牠會做短距離飛行。訓練飛行時,在飼養箱裡面一直轉動樹枝並上下擺動,使牠張開及拍動翅膀,來加強翅膀的運動;並用食物引誘法,訓練牠們自己飛過來啄食;還有用同伴來引誘牠飛行,把其中一隻放在另外一隻看得到的地方,這一隻就會主動飛過來作伴,訓練牠們做長距離飛行
4. 幼鳥面對不同物品會有不同反應,如照鏡子會側著頭,豎起冠羽;看到玩具貓會躲避。
5. 善於利用不同環境學習飛行技巧,例如教室裡因為櫃子多而學會轉彎飛行;到陌生環境會先觀察四周環境,再做選擇。
6. 鳥一開始非常怕水,但是洗澡洗久習慣了,有時會露出很享受、幸福的模樣。
7. 放生時,對陌生環境會先做仔細的觀察,停棲一陣子,然後才張頭四處觀望,身體靜止不動的時間可達18分鐘,熟悉後才會選擇下一步動作。
心得感想
我覺得這一次的養鳥經驗讓我感覺到原來養動物一點也不簡單,要伺候牠們吃、睡、運動等等,還要每天觀察記錄牠們什麼時候吃,什麼時候睡,和一大堆細微的瑣事,簡直是巨細靡遺,和養小 baby 沒兩樣。
能與大毛、小毛一起長大,看著牠們從瘦弱到茁壯,從走路都顛顛倒倒的變成展翅高飛,讓我感覺生命的奇妙,這真是一次特別的經驗。要不是有好心人把落巢的幼雛送到鳥會,要不是有老師發揮愛心認養,我想大毛、小毛的命運一定是悲慘的。
感謝自然科老師,指導及督促我做這份紀錄,雖然我沒有被他教過自然,她還是持續的教導我。我還要謝謝媽媽和姊姊,他們幫了我很多忙,希望我以後再接再勵,把作品做的更好。